腾讯:专家为中山香港两地医药业 合作“开药方”

2021年3月30日

https://new.qq.com/rain/a/20210329A042TL00

专家为中山香港两地医药产业合作“开药方”

3月28日,中山·香港健康医药产业论坛举行。多位嘉宾现场演讲,为中山香港两地医药产业发展出点子。

中山与香港在健康产业方面如何携手发展?3月28日下午,在“中山·香港健康医药产业论坛”上,来自港澳与内地的领导与嘉宾、企业家等应邀发表演讲,共谋产业发展大计。嘉宾们认为,健康医药产业是朝阳产业,中山和香港健康医药产业基础扎实,两地应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强交流与合作,携手推动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用好政策先行先试

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严振对《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进行了解读。该方案去年由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旨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探索建立互动互利的药品医疗器械合作新模式。

该《工作方案》在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到:在中山市设立药品进口口岸。按程序申报在广东省中山市增设药品进口口岸,评估论证将广东省药品检验所中山实验室作为口岸药品检验所。

“这一大任务是专门给中山的,现在正在审批当中,所有的申报材料都已经完成了,就等国家下批文,批覆后这个工作就正式运行了。”严振说,一旦批准了,药品进口就可以从中山的口岸进到中山来。据他介绍,广东已有广州、深圳、珠海三个城市为药品进口的口岸城市,中山批了就是四个,这对中山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尤其是生物医药。

香港食物及衞生局前局长高永文在《香港在大湾区医疗发展中的作用》演讲中表示,香港在医药研发方面具有国际化标准、平台孵化、科研人才等优势。比如,生物临床研究世界知名、政府重视生物科技发展,拥有世界级专家、重视人才培养,提供专业供应链管理、促进产业国际化、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法律,等等。企业融资方面,香港提供完善的企业全时期金融需要;在医疗服务方面可为内地医疗改革多元化提供新参考。高永文说,中山可以借用香港经验、香港优势,推动双方深化合作。另外,新冠疫情进入了新常态时期,两地应如何实行安全的跨境防疫措施,将成为另一个重要的课题。

据了解,中山将加快建立与香港健康医药产业协同发展合作机制。比如,为港澳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提供生产基地、建立“港药”集中配送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流通中心等方面展开合作。

两地联动推动原始创新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李佳围绕“中山香港联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药创制新硬核”进行了分享。李佳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将会迎来新的一轮发展。新药创制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刚性需求,也是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的一项紧迫需求。中山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基础良好,健康科技产业是中山市三大重点发展产业之一,产业链配套体系完善。香港生物医药实力雄厚,并且是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港交所是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上市交易所。但香港和内地面临的问题类似,均以生产型企业为主,没有以研发为中心的创新
型企业。所以香港和中山应探讨如何利用双方优势和资源互补,联动发展,共同参与国际竞争,培养出更多的生物医药创新型企业,是发展核心。

打造中山和香港联动的新药创制新硬核,中山和香港分别能做什么?李佳认为,首先就是要满足国家对生物产业的需求,从模仿式创新向原始创新跨越,从“仿制为主”走向“创新为主”,打造能够代表国家价值、代表湾区、代表中山和香港的水平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从研究到孵化、到产业、产业化加速器的产业链。对于香港的定位,李佳认为香港应该是国际创新人才的集聚区、国际成果转化活跃区、国际创新资本对接区、国际临床研究衔接区、药品上市国际推动区。目前生物医药正在从仿制生产走向创新创造的过程中,中山和香港两地企业、投资者、政府、大学、研究院所均要转型。

目前,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的项目进展良好,已经完成中山研究院主体建筑封顶;过渡期实现研究和基本的平台建设,一些设备和科研人员也已经到位,希望依托中山研究院提升中山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能力,提高产业的聚集态,带动产业从“模仿式创新”走向“原始创新”。

解决“痛点”推动项目落地

香港大学技术转移处副处长余梓山从香港生物科技初创企业的痛点出发,认为香港生物科技及保健企业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和挑战是资金缺乏、产业化步伐缓慢、难以吸引和挽留科创人才。这些香港企业在中山投资,会考虑四大因素:往返香港中山两地的时间;当地合作伙伴的专业水平;国家和地方政府诸如人才政策、财政补贴、基础设施配套方面的支持;人力资源供给和公共服务水平等。中山可从解决香港企业投资的“痛点”出发,为香港企业落地提供更好的服务。目前广东药科大学—香港大学中山生物医药创新平台已在中山成立,致力于推动生物医药的创新发展,研发成果9成已申请专利。

香港培力控股公司的“当地化”经营战略值得借鉴,公司主席陈宇龄在发言中介绍,培力公司与香港大学合作开发新药,进口高品质中药材在美国开设工厂生产,由当地人组成的专业针灸师群体销售。他认为,公司利用美国公司的专业技术、资源以及销售网络,将中医药古方“翻译”成适用于西方市场的产品,这些推动了中医药被西方市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