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01:工业总会主席叶中贤:环球经济狼藉香港工业逆境中求变

2020年11月25日

https://www.hk01.com/%E5%91%A8%E5%A0%B1/553142/%E5%B7%A5%E6%A5%AD%E7%B8%BD%E6%9C%83%E4%B8%BB%E5%B8%AD%E8%91%89%E4%B8%AD%E8%B3%A2-%E7%92%B0%E7%90%83%E7%B6%93%E6%BF%9F%E7%8B%BC%E8%97%89-%E9%A6%99%E6%B8%AF%E5%B7%A5%E6%A5%AD%E9%80%86%E5%A2%83%E4%B8%AD%E6%B1%82%E8%AE%8A

工业总会主席叶中贤:环球经济狼藉香港工业逆境中求变【香港01】

无可否认,贸易纠纷及新冠肺炎疫情正为业界带来巨大冲击。在贸易纠纷下,不少港商因额外关税而增加成本,或为回应客户要求而在海外新设生产线。新设一条成熟整全的生产线旷日持久,会直接导致港商增加投资成本,进而影响港商现金流。

另一方面,在疫情下,欧美消费市场大幅恶化,严重影响港商在欧美市场的营销表现,甚或欧美买方会因取消订单或破产,导致港商蒙受损失。面对如斯严峻情况,即便最乐观的业界也难以说出「前路一片光明」。

香港工业总会在收集会员应对营商环境转变的意见后,归纳出工业未来四大路向,冀能助港商在逆流中站稳阵脚。

(一)剑指新兴市场

商业活动包罗万有,市场亦是五花百门。既然欧美市场阴晴不定,港商自然会寻找较具前景的新兴市场,例如中国内地及东盟。先说前者,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加上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站稳阵脚后,迅速让经济重回增长。在商言商,港商选择加强内销十分合理。同时,在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针后,内地将透过完善内需市场以更大程度鼓励生产及消费活动,相信会为港商生产及销售提供更大的增长空间。

那么东盟地区又何以成为业界目标?事实上,东盟地区在近二十年急速发展后,逐渐成为业界重视的消费市场。以东盟内人口最多的印尼、菲律宾及越南为例,世界银行资料指出,三地在2000至2019年间的人均国民收入(GNI per Capita)增长强劲,累计增幅分别高达598%、235%及520%。

同时,印尼、菲律宾及越南的消费市场亦与人均国民收入同样出现强劲增长。三地在 2000 至 2019 年间的最终消费开支(Fi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总值的累计增幅分别高达563%、366%及760%。见微知著,相信不难理解为何近年东盟地区逐步成为世界各地企业垂涎的消费市场。

其次,虽然新冠肺炎疫情为东盟经济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但不少专家及机构仍对东盟地区短期内经济发展持乐观态度。东盟暨东亚经济研究院(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SEAN and East Asia)首席顾问Lili Yan Ing博士认为,由于过去十年东盟各国均在高增长下持续采用低赤字预算及合理公共债务的财政方针,东盟各国将有足够空间在新冠 肺炎疫情下推出刺激经济措施。

与此同时,顾问公司麦肯锡(McKinsey & Company)在今年 8 月发表报告,指出倘若东 盟五国(印尼、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及泰 国)能集中精力发展制造业中心、完善基础设施与绿色基建,以及发展电子商贸等领域, 东盟五国的经济将不仅能加快复元,更能于 未来带来额外的经济增长。此外,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IMF)亦于今年 10 月发表环球经济 预测,估计东盟五国的实际 GDP 将于 2021 年增加 6.2%。由此可见,各界仍对东盟市场保持乐观。

事实上,不少港商已早着先机,于二十多年前已由过去只注重欧美消费市场,逐渐改为将业务开拓至包括新兴市场在内的环球市场,尽可能抓住最多商机,例如多年来主力生产中高档钟表的运年表业集团,早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已在瑞士设厂,并成功打入欧美消费市场;2000年开始,运年表业集团更相继将旗下不同产品打入内地及中东市场,成功在新兴市场中占一席位,让业务多年来受惠于新兴市场的冒起。

(二)分散生产线

除了开拓新兴市场商机外,不少港商亦透过分散生产线策略,以回应不同关税政策的改变。近年,港商需同时面对新兴市场的需求持续上升及因美国实施额外关税所带来的成本上涨问题,因此不少港商在中国境外新增一条生产线,以生产输往不同市场的产品,例如从事梳化生产及销售的敏华实业于2018 年 6 月在越南收购生产线,以应付出口至美国的订单,并同时持续改善产品,以保持国内市场的占有率。现时,敏华实业不但能透过越南的生产线应付 90% 前往美国的订单,同时继续保持国内功能梳化市占率高于 50%,可见分散生产线的策略成功回应了额外关税问题,并助其保有国内市场。

当然,对业界而言,批量生产产品的厂房仅是狭义上的生产线。实际上,生产线包括由上游产品研发乃至下游物流运输的完整供应链,不少港商亦从这方面着手,以达致分散生产线的效果,例如为晶振行业生产高端测试设备的香港晶体有限公司,一方面透过在香港研发中心研发新产品,同时透过香港及中国内地的生产线生产不同档次的产品,让研发及生产在不同地方有序进行,同时改善成本效益。

(三)增设研发高科技产品

有港商出走觅商机,亦有部份港商选择留守「大本营」,透过开发高科技产品并建立品 牌,以改善企业营销表现。例如在1998 年成立的中成药生产商培力集团多年来致力以现代 化技术,将传统中药浓缩成配方颗粒冲剂以推出市场。随后,培力集团更透过「农本方」品牌在中港两地建立多间中医诊所,提供一站式的中医药服务,并透过中医处方旗下的颗粒冲剂以增加产品销量,逐渐在消费者当中建立品 牌效应。

在此也不妨回应,外界关注美国更改香港产地来源标签措施对香港工业的影响,坦白而言,笔者认为有关说法言重了。首先,香港的产地来源制度是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 的《原产地规则协议》(Agreement on Rules of Origin)制定,而《原产地规则协议》对所有 WTO 成员,包括美国与香港,均具有法律效力。由于 WTO 成员需恪守相关协议,故未有其他国家跟随美国做法。这意味着当香港境内产品出口至其他地区时,仍可继续使用「香港制造」的标签。

再者,数十年来,香港制造业界早已在国际间建立一定的商誉。现时仍有不少具竞争力 的港资企业及品牌,例如大型有色金属生产商利记、知名手机萤幕玻璃供应商伯恩光学、近年广受海外用家欢迎的京都念慈庵等,均证明港资产品在全球是信心保证,不必过分忧虑。

(四)本土再工业化

当然,留守本地的港商亦与时并进,主动采用新技术以加强竞争力。有一百三十年历史的知名水泥生产商青洲英泥,多年来不断改善水泥生产程序,善用天然资源以提升能源效 益,例如利用多达 25% 的循环再造物料作为生产原材料、利用台风吹袭香港过后的塌树断枝作替代能源,以及运用窑系统产生的余热烘干矿渣,以减低碳足印等。

另一方面,有部份同样留守本地的港商则利用政府各类资助及技术支援计划,改善生产 模式,例如中成药生产商保心安药厂有限公司在生产力促进局的支援下,成功在黄竹坑设立智能自动化包装生产系统,从而协助企业遵守有关中成药生产及包装的规定。该项目不但提升生产效率,同时大幅纾缓企业长期面对的人手短缺问题。

事实上,自2016 年港府提出再工业化并 投放资源推动相关发展后,资助计划就从没间 断,今年7 月更推出「再工业化资助计划」资助生产商在香港设立新的智能生产线,资助款项最高1,500 万港元;8 月下旬则优化「遥距营商计划」和「科技券计划」的申请资格,让更多企业可采购科技产品及服务。不少业界人士都受惠于「遥距营商计划」和「科技券计划」, 利用有关资助抓住电子商贸的新商机。

适时改变 抓紧机遇

归根究柢,世界上没有不变的环境,企业调整生产线、营商市场是大势所趋,故笔者对于香港工业前景并不悲观,只因不论一辈子默默耕耘的前人,或是意欲大展拳脚的后辈,多年来一直「用脚投票」——不断在香港设立公司总部或研发基地;或在香港与大湾区内其他城市「前舖后厂」或「前研后发」地经营业务;甚或近年回流香港探索设厂可能,均反映他们对香港工业前景充满信心。

香港工业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腾飞以来,在不同时代均面对形形色色的挑战,业界亦未曾怠慢,不断努力回应,并从中发掘可快人一步的机遇。故笔者相信,只要香港厂商秉持自强不息的信念适时改变,未来仍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