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跟培力藥業集團主席陳宇齡先生的訪問

2011年4月29日

經濟日報 2011年4月29日 第A44頁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0281adf5-a95d-4623-ad18-2f143e0ac512-868680?sectionId=011

陳宇齡奮鬥20年 推中藥現代化

香港中醫藥地位持續上升,國內中藥市場年增長率高達25%,中藥配方顆粒增長更迅猛。本身為英國特許工程師的陳宇齡,可說「食正」時機,他與中藥建立的不解緣,轉眼已經20載,他笑言:「工程師的培訓令我精於計數,有助申請各種認證。」

91年開始,他親自參與保健品維特健靈的製造,熱情一發不可收拾。到98年,決定正式成立培力藥業集團,投身現代化中藥製造。這位「中藥工程師」所開發的配方顆粒,04年起獲醫管局指定採用,7年後的今日,已取得香港市場逾65%份額。

表面看來,陳宇齡是外行領導內行,但他參與中藥現代化的浩大工程,付出很多努力和心思。創業13年,培力藥業躋身國家中藥配方顆粒試點生產企業7年,可是在他眼中,仍只是踏出成功的第一步而已。

91年覷準中藥保健品商機無限,陳宇齡棄工從商,全情製造及推廣維特健靈,「當年只集中做1、2隻產品;市場同類產品不多,市佔率高達75%。」到94年,他萌生做現代化中藥的念頭,亦深知這個心願將要投放的資金及時間多不可測。

棄工從商 試水做保健品

半途出家,卻不想做門外漢,陳宇齡積極參加不同的中醫師公會,與業界打好關係,順便了解中醫藥概念及處方。期間頻頻赴內地、韓國、日本、台灣考察,甚至親赴德國參觀一間中西合璧的醫院,看人家怎麼治療頭痛、神經痛。

98年時機成熟,他決定創業,在廣西設工廠,跟中港多間大學合作科研。「內地早已有企業做中藥顆粒,大家概念相似,做法略為不同。我們多做合乎國際水平的病人與醫生用藥的研究,顆粒是先配好才給病人,病人無需每日將10多包顆粒混合服用。」

有方法,還要有錢。「開始時,難到不得了!日日都要用錢,四出申請不同基金及尋找投資。01至05年尤其難捱,皆因常用中藥多逾500種,農本方的顆粒品種卻未夠,無論我們跟中醫關係多好,他們亦難以採用。」陳宇齡的對策,是一手賣保健品,一手向銀行借貸。2、3年前,終見曙光,帳簿開始有利潤。如今品牌單方中藥約有600味,複方中藥約150種。

與學者為伍 每年閉關1周

工程師底子,讓陳宇齡專注於科研,視為企業最寶貴資產,更為此在大學打滾多年,見盡教授百態。「有些教授講叻過做,有些死做唔肯講,也有些很開明。但他們都很重視聲譽,不會隨便跟商業機構合作。」與教授建立關係不容心急,幸好陳宇齡身懷商人頭腦及工程師的細心,深明哪些研究項目具成本效益,那些要一噸草藥來煉製,步驟繁多的,可以不理。產品出口到美加,審批過程非常複雜,甚至連入貨單也要看,做漏一個步驟,都要重新申請。但他順利為工廠及產品取得各種認證,贏得「比內地要求更高」的香港醫管局青睞。

陳宇齡強調,現距成功尚遠,希望未來建立更多草藥特徵圖譜,助國家建立中藥配方顆粒的國家標準。同時計劃擴產:「產量愈大,愈難保持質素,計劃與內地農民合作,在廣西種羅漢果、黃精,亦考慮到越南種植。」

陳宇齡習慣每年抽出1星期,獨自到外地度假村閉關,檢討過去,思考未來,還要看未看完的書。「醫學雜誌當然會看,近年亦看多了管理書及雜誌。我是《Harvard Business Review》忠實讀者。」

冀解開中藥之謎

投身中藥及保健品行業20年,陳宇齡一直有個心願,就是解開中藥之謎:甚麼人、甚麼病應配甚麼藥。「需要大量的病人資料及中醫藥方,還需要懂中藥又擅長文字發掘(Data mining)的電腦專才。」幾年前他在理工大學找到此類人才,其後再資助電腦系高材生修讀博士,研發與中醫理論相配的軟件及程式。至於病人資料及處方,則來自已使用培力藥業配方顆粒的醫院及診所,還有一直流傳的古方。

若發展成功,將來只需輸入病人資料如年齡、性別及病徵,就可找到合適的處方。現時培力藥業的總部已遷入科學園,陳宇齡計劃在園內另租地方,創立另一公司發展以上軟件。

亞洲中藥業競爭大

講到科研,香港一直被視為不入流,但在陳宇齡眼中,香港的生物科技研究具國際水平,只是缺乏市場。「若香港註冊的藥物可以在內地銷售,相信會吸引很多外資藥廠投資,香港的科研成果亦不會浪費。政府在政策上多作支持,比真金白銀投資更實用。」

事實上,科學園有40多間生物科技企業,園內企業可申請各類基金發展研究項目,正在發展的第3期,亦有預留地方給生物科技行業。香港科技園行政總裁陳蔭楠表示,香港有條件發展中藥業,但附近地區如韓國及台灣也在努力發展,如何吸引行內精英來港,將是一大挑戰。

20110429-01